当前位置: 首页 / 昌都旅游攻略 / 景点介绍

贡觉三岩民居

来源:昌都市旅发局
发布时间:2020-05-16
【字体:
【打印文本】

贡觉三岩民居

“三岩”位于贡觉县东部,金沙江西岸,包括木协、雄松、敏都、沙东、罗麦、克日六个乡。藏语意为“险恶之地”,生活非常的原始。到20世纪50年代初还保留着原始父系时期的社会组织——“帕措”。在藏语中,“帕”指父亲一方,“措”指聚落之意,“帕措”就是指“一个父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的部落群”,三岩“帕措”是当前世界并不多见的父系氏族的残留,至今仍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父系氏族部落群的一些基本特征。帕措既有氏族的特征,又有部落的职能,基本上就是一个完整的父系氏族社会。帕措拥有非常严密的组织结构和鲜明的氏族民主议会特征,正因为如此,许多人把三岩的帕措组织称为“父系原始文化的活化石”。独特的地理和社会环境,造就了当地人骁勇剽悍的个性,也形成了这里别具一格的地域特色和风格迥异的碉房文化及民俗风情,三岩也就成了一处独具特色地地方。

三岩地区之所以能保留下来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的部落群,一是为了生存,获得物质生活资料,抵御外来侵袭和频繁的自然灾害作斗争,父系血亲的男性公民自然地组成了一个武装群体。二是由于三岩地区长期处于“无官无法”的社会状态,既无贵族官人,又无农奴主和牧主。有势力的头人也是在帕措势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三是特殊的地理环境。三岩六乡全部分布在金沙江边低海拔的狭窄区域内,四周均为4800米以上的高山雪岭、悬崖峭壁、道路崎岖、交通闭塞,每逢冬季大雪封山,与外界往来隔绝。从而造就了当地人的封闭意识和骁勇剽悍的个性。四是经济的原因。三岩由于气候较好,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牲畜也是他们生产和生活资料,既用来耕地和运输,又是偷抢和械斗的乘骑工具,也是家庭财富的标志。帕措间的抢劫和复仇行为,多以牲畜为主要内容。因此,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只有依靠帕措群体结伙外出抢劫,或通过血亲复仇得到物质利益。由此也培养了人们对外抗争的群体意识。五是三岩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在粗放的农业经济和逐水草而迁移的牧业经济条件下,只有依靠帕措的群体力量才能战胜频发的自然灾害和来自外部势力对草场的侵占和牲畜的抢夺,所以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培养和造就了人们勇敢好斗的尚武精神。三岩人的复仇心理十分强烈,复仇意识根深蒂固,几百年来,这种复仇意识始终没有淡漠过,一代代相传,一辈辈相承。“帕措”是西藏东部地区特殊的一种社会现象,带有明显原始社会的痕迹,是以父亲血缘关系为纽带,以保护群体内部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维护群体利益为目的一种社会群体。因藏东地处横断山脉的特殊地理环境,加之这种社会群体自身封闭性强,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边沿,时至今日在不同程度上仍然保持和延续了部分原始的社会制度,三岩片区正是集中反映这一特征的地区之一。帕措现象追根溯源反映了青藏高原地区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形态,因此,三岩帕措被誉为“原始社会的活化石”。

三岩片区民居建筑基本为“碉楼”式建筑,其特点是连片建筑。房屋建筑面积大。外墙均为土质围墙,不设窗户,每层墙壁四周都开有数个10—15厘米大小的圆形或三角开小洞,既可向外瞭望,又可作射击孔。修建时先打外墙,打墙要挖地基,深约1〜1.5米,用块石砌筑地基,外墙打好后再用木料进行分隔,一般分为4层。一层为畜圈,二层为厨房,三层设经堂、粮仓,四层为晒场、草料库。

三岩民居很少有一户单独修建房屋,同一“帕措”成员碉楼紧紧相连,少者两三户,多则数十户,房屋前后左右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庞大、气势雄伟的碉楼城堡群。房屋户户相通,自由往来。一方面便于抵御外来者侵袭,易守难攻;二是节约建筑成本,减少工程量,亲戚们可以借邻居的一面墙体作为自己房屋的墙,有的把房屋修建在两个亲戚的中间,这样就可借用左右两面墙。所以,在三岩片区,几代人才能建一次房,许多房屋如有一面墙垮塌,只能修建这面墙,在各村到处都可以看到百年以上的老房。修建房屋时,三岩本“帕措”青年男女都要来帮工,只吃饭不拿工钱,但每晚都要准备酒菜。

三岩的婚俗也是有些不一样的,大家想不想听一下啊?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岩片区的传统婚俗,在三岩片区,男婚女嫁有较强的功利性,是“帕措”之间实现联盟的重要纽带。三岩片区,男女青年过了14岁就被认为到了男婚女嫁的年龄,“帕措”内部要召开成员会议,商量年轻人的婚嫁问题。家庭实行严格的外婚制,帕措内部世代禁止通婚,因此无论是娶媳妇还是嫁女儿,首先考虑的是对方“帕措”的势力以及两都联姻后所能带来的各种利益。三岩片区婚姻中存在着一些包办婚配,一般以父母包办为主,但父母也会征求女儿的意见,如果女儿坚决不同意的婚姻也不勉强、另择婚配。

当确定了理想的婚配对象,帕措会派遣本方能说会道的男人1—3人,带上粮食、美酒等礼品到对方帕措提亲。当双方婚事确定后,由男方帕措派人将青稞酒、牦牛肉带到女方家,与女方家人、帕措成员一起商量具体的婚期、嫁妆和陪嫁牲畜等事宜。由于三岩片普遍贫困,嫁妆一般为新娘的衣服、被褥和1至2头牦牛,价值从2000到5000元不等,富裕家庭能带上一份自家的土地。

在三岩片区,婚礼一般安排在藏历一月、十一月、十二月进行,他们认为在春夏季举办婚礼会造成庄稼欠收。

到了迎娶新婚的约定日子,男方帕措会派出几名能说会道、擅长说唱的人前往女方家迎接新娘,距离近则走路,远则牵上一匹马。迎亲队伍带上青稞和哈达,在进入女方家门时,开始拉开嗓门唱,新娘在弟弟的搀扶下走出来,唱歌的人在唱完歌后将哈达挂在新娘脖子上,然后每一位帕措的成员都要过来对新娘说一些吉祥如意的祝福话语。女方的亲戚、伴娘以及帕措的成员要选派十多人护送新娘上门。进入家门,新娘要坐在上面有用麦子组成“卍”吉祥符号的羊毛毯子上,坐下后要喝三碗鲜牛奶,意为敬天敬地敬父母。

结婚后新娘在新郎家住三天三夜,女方亲戚和伴娘也要留在新郎家,在此期间,男方家里白天要招待客人,晚上举办歌舞比赛,家里充满了喜气洋洋的气氛。三天以后,男方要把新娘送回娘家,新娘要留下一件衣衫在男方家,之后,新郎再选择一个佳期,时间长短不一,短至一两周,长至一两年,再带着1—2名亲戚来迎接新娘,这时女方家才会送来嫁妆,新娘回到男方家才算正式完婚。经过这些历程后,新郎新娘才可以正式同居,开始共同的婚后生活。

三岩境内雪山林立、江河纵横、茫茫的原始森林,星罗棋布的高原湖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以及纯朴的民风,别具一格的民族化特色,风格迥异的民俗风情,多元的宗教文化等就构现在的三岩民俗文化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3a264ab8d1b444b897f6db118052e53c/images/f4f70d8f32d640e0aa88ce76e77358e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