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资讯 / 文旅新闻

芒康:“红色基因” 激活乡村振兴新活力

来源:昌都发布
发布时间:2025-04-04
【字体:
【打印文本】



    自“红色昌都·振兴奋进”活动开展以来,芒康县以技能竞赛、典型选树、产业融合为抓手,激发农牧民群众内生动力,盘活特色人才资源、绿色农牧资源、红色文旅资源,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


    技能竞赛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洛尼乡的群山之巅时,江秋多吉早早来到他的修理厂,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个普通的康巴汉子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红色昌都·振兴奋进”活动中的一面旗帜。

    江秋多吉从普通牧民成长为修理厂老板,他带动了周边三个乡镇25名群众就业,他的徒弟丁增洛追更是获得洛尼乡焊工初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现代生产技能比赛现场,焊花飞溅,机器轰鸣。作为评委的江秋多吉,认真观察着每一位选手的表现,“比赛不仅比技能,更要比创新。我计划开办一家用传统石磨工艺全流程生产的糌粑工坊,发挥洛尼乡青稞品质好的优势……”

    据洛尼乡党委书记昂巴邓介绍,洛尼乡已选派‘人才管家’,协助村集体跑办各类审批和专业培训等。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芒康县以“技能素养、示范引领、群众认可”为标准,在活动中挖掘了一批扎根乡村的技能人才,并实施党员干部包联技能人才机制,帮助协调解决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助其实现从“能手”到“带头人”的蜕变。

    集智兴业锻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朱巴龙乡的厨艺比赛现场,达嘎顶村的美食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他们的食材很新鲜,菜品色香味俱全!”西藏日报社驻达嘎顶村工作队副队长欧珠介绍道,“我们的蔬菜都是从水培大棚现摘的,从采摘到上桌不超过一个小时。”

    据了解,为解决达嘎顶村可利用土地资源少、农牧民群众饮食结构单一的问题,驻村工作队在摸清村情民情后动员农牧民群众因地制宜建成2座无土栽培大棚。如今,大棚里的芹菜、空心菜郁郁葱葱。


    “我们平整山坡砂石地建设无土栽培大棚,不仅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菜篮子’,还解决了冬季草料短缺问题。”厨艺比赛结束后,欧珠在全乡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作了经验分享。这一做法为部分村情不佳、缺乏集体增收路子的村社发展集体经济打开了工作思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芒康坚持以“因地制宜、资源共享”为导向,鼓励乡镇、村社结合“红色昌都·振兴奋进”活动,立足资源禀赋,多渠道帮助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目前,砂石厂、民宿营地、农牧产品、传统手工业制作等一批原有集体经济正在各项竞赛活动中焕发生机。


    血脉传承凝聚乡村振兴“向心力”

    澜沧江畔,纳西民族乡,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故事诵读比赛、特色文旅资源推介活动吸引了进藏游客驻足。“我们是从国道214线进藏前往林芝参加桃花节的,没想到这里不仅有红色文化传承还有‘加加面’这样的非遗美食,觉龙沟的桃花更是不输林芝,真的来对了!”游客李女士说。

    位于金沙江进藏大桥北侧的西松贡战斗遗址纪念馆中,农牧民讲解员斯朗扎西正为游客讲解红色历史。斯朗扎西在前不久朱巴龙乡西松贡村酥油制作技能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他身着传统藏装,腰间别着的铜制酥油茶壶与胸前的党徽相映成趣,成为游客镜头下的独特风景。“当年十八军靠顽强毅力解放芒康,今天我们要把这段红色历史讲好、讲活。”斯朗扎西说道。


    文化振兴铸魂乡村振兴。芒康县坚持以“红色”为引领,以“活动”为载体,推动各项赛事活动与村情民情相适应、与乡村振兴相衔接,既实现红色基因“活态传承”,又让古老民俗在红色精神浸润下焕发新生。据统计,芒康县结合各项活动开展已培育出40余名既能讲解红色历史、又能传承传统技艺的“双栖”农牧民人才。以如美镇、朱巴龙乡、纳西民族乡为例,红色旅游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0万元,形成了“红色教育+生态观光”的复合型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记者 魏健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