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资讯 / 文旅新闻

秘境昌都之“木刻之乡”波罗古泽

来源:红色江达
发布时间:2025-03-11
【字体:
【打印文本】



   在西藏东部的横断山脉深处,澜沧江与金沙江的激流切割出壮丽的峡谷,这里坐落着藏东文化的一颗明珠——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这片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土地,不仅是茶马古道的咽喉要冲,更因一项传承数百年的技艺而闻名遐迩:波罗古泽木刻。从德格印经院的万块经板到现代文创产品,从刀耕火种的古老村落到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波罗古泽以木为纸、以刀为笔,刻画出藏族文明的深邃与当代生活的生机。  

   木刻之源:藏传佛教与德格土司的文明使命

   波罗古泽的木刻历史可追溯至1676年。彼时,德格土司却吉·登巴次仁为弘扬佛法,召集工匠大规模刻制佛教经典,波罗乡因盛产优质红桦木而成为雕版印刷的核心基地。德格印经院作为藏区三大印经院之一,至今保存的经板中80%以上出自波罗艺人之手,这一壮举被藏学界称为“高原文明保存的奇迹”。 

   波罗古泽的木刻工艺与当地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峡谷中生长的红桦木质地细腻、耐磨耐腐,是雕刻经板的绝佳材料。匠人需精选无疤树段,经切割、脱水、浸泡、熏烘等十余道工序处理,方能制成版胚。这种“以木载道”的智慧,体现了藏族先民对自然资源的精准利用。 

   木刻的核心功能是传播佛教经典。匠人需精通藏文书法与佛学义理,每块经板需经过12次校对,确保“一字不错、一笔不偏”。例如,《丹珠尔》和《甘珠尔》等大部头经典的雕刻,往往需耗费数年时间,其严谨程度堪比现代精密工程。 

   木刻工艺的极致美学波罗木刻不仅是宗教工具,更是藏族艺术的巅峰表达。其技艺以“以神传形”为核心理念,通过简练线条勾勒出佛像的庄严与风马旗的灵动,兼具装饰性与象征性。 


   工具与工序:四十种刻刀的千年传承

   一名波罗匠人需随身携带20余种刻刀,从粗犷的凿刀到细如发丝的斜口刀,每把工具对应不同的雕刻需求。工艺流程更包含裁纸、撰写、临摹、晒油、上色等近20道工序,仅防虫处理就需用特殊植物熬制汁液浸泡。 

   除经文外,波罗艺人还能雕刻复杂的佛像图案与民俗纹样。例如,风马旗的飘带需刻出动态感,佛像的衣褶需展现丝绸般的垂坠感。这种“刀下有灵”的技艺,使波罗木刻成为西藏雕刻艺术的标杆。 

   困境与新生:非遗技艺的现代化转型

   21世纪初,波罗木刻一度面临传承危机。分散的工匠、落后的设施与狭窄的销路,让这项千年技艺濒临失传。

   2010年后,当地政府联合中国华电集团,投资建设1400平方米的标准化车间,并成立木松民族手工艺公司,将零散工匠整合为产业化团队。同时,通过非遗培训计划,年轻匠人得以系统学习藏文书法与雕刻技法,传承人泽培的学徒中甚至出现了“90后”女性工匠拥金卓嘎。 

   从经板到文创:产业升级的多元路径

   传统经板之外,波罗乡开发出藏式家具、金属坛城雕塑、唐卡装饰画等新产品。例如,将木刻图案移植到藏香包装盒上,与旅游业结合推出“刻版体验工坊”,游客可亲手制作个性化木刻纪念品。近五年,外冲村订单总额突破1亿元,村民月均收入达6000元,彻底扭转了“守着金饭碗讨饭”的困境。 

   今天的波罗古泽,既是非遗活化的典范,也是藏东乡村振兴的缩影。 

   “家门口就业”与青年回流

   木刻产业为外冲村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村民无需外出打工即可获得稳定收入。24岁的拥金卓嘎从外乡返乡学艺,她说:“在这里既能传承文化,又能养活自己,时间还自由”。这种“离土不离乡”的模式,有效缓解了藏区乡村空心化问题。 

   文旅融合与品牌塑造

   当地政府以“木刻古村”为核心,打造峡谷风情游线路。游客可参观刻版工坊、探访德格印经院经板源头,甚至参与“一日匠人”体验活动。2023年,波罗乡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0%,旅游收入与木刻销售形成良性互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