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加快推进西藏昌都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进程,进一步增强昌都市旅游系统管理人员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昌都市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12月1日—12日,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和重庆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前往重庆的渝中区、巴南区、武隆区、大足区、石柱县、丰都县举办昌都市全域旅游发展及旅游行业管理(重庆)培训班。
本次培训活动以理论培训和现场教学为主,在理论授课方面邀请重庆市旅游培训中心黄昌琪教授、重庆师大涉外商贸学院旅游专业刘聪教授、重庆交通大学经管学院乜堪雄教授对旅游景区运营管理、全域旅游规划、旅游商品管理营销、农旅文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深入指导授课。在现场教学方面安排农旅文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巴南区彩色森林、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大足石刻、区域特色文化旅游演艺项目挖掘与运营—印象武隆、区域特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天生三桥、旅游脱贫及乡村振兴—石柱县中益乡、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丰都鬼城、红色文化—红岩村。除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外,还安排景区负责人与学员进行座谈交流。
Day 2 简洁的开班仪式
12月2日上午,培训班在重庆市嘉瑞酒店在酒店内举行了开班仪式,重庆市文旅委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钟前元、西藏昌都市旅发局副局长蔡庆、重庆市文旅委财务处调研员郭懿、重庆市文旅委人事处何洋等出席。开班仪式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吴勇同志主持。重庆市文旅委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钟前元作了动员讲话,他指出:按照市委、市政府“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对口援藏工作”的要求,充分发挥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行业培训优势,切实加强人才援藏工作力度。他希望全体学员: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学习培训的主动性和紧迫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注重知识技能的转化运用,扎实推进当前工作。三是要严明纪律、强化管理,增强自律意识和团队精神,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他希望通过这次培训,加深昌都和重庆文化旅游的对口支援力度,加快培养、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技能强和适应昌都旅游发展需求的旅游人才队伍步伐,助推昌都旅游事业再上新台阶。
Day 2—4 集中授课,强化理论
12月2日—4日在重庆市区酒店内进行理论授课学习。邀请重庆市旅游培训中心黄昌琪教授、重庆师大涉外商贸学院旅游专业刘聪教授、重庆交通大学经管学院乜堪雄教授为学员进行深入理论授课,课程分别为《旅游景区运营管理》、《全域旅游规划》、《旅游商品管理营销》、《农旅文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课程设计紧密贴合昌都市旅游发展实际情况。
Day 4 现场教学之打造近郊周末休闲游案例
12月4日下午,培训班学员到达重庆市郊区巴南区彩色森林景区进行现场案例教学。巴南彩色森林座落于重庆市巴南区丰盛镇油房村,开发范围约10000亩,首期规模3000亩,已先后投入资金1.35亿元,其中企业自行投资1.3亿元,政府投资500万元。所开发项目包括:两条十里彩色长廊、三大功能分区(原生态农业区、森林旅游区、庄园区)。巴南彩色森林项目,不仅解决了本地100多人的就业,今后,随着项目的逐步发展,势必带动本地生态农业的长足发展。
教学围绕文旅农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提出发展全域旅游首先应该考虑核心景观、景点的打造,考虑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要把顺序理清楚。要谨慎对待休闲度假游,重视体验游、观光游。虽然门票经济可观收入不可忽视,但应在门票经济的基础上更多地扩展文旅产品、特色餐饮、住宿等二次消费。
Day 5 现场教学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完美结合
12月5日,培训班成员参观学习重庆市大足石刻景区。大足石刻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足石刻开凿于公元650年,共有74处5万多尊石刻雕像,主要是表现唐末宋初时代的摩崖造像。体现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性融合,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大足石刻的雕刻艺术资源、大足石刻宗教文化资源、大足石刻考古价值、城市规划交通设施更是有了巨大的改进展开讨论与探索。
Day 6 现在教学之区域特色文化旅游演艺项目挖掘与运营(《印象武隆》实景剧)
12月6日,培训班到达武隆区武隆镇实地参观学习。《印象·武隆》大型山水实景歌会的主题是“消失”——节目涵盖了关于巴渝的历史与文化的记忆,通过展现巴蜀文化的风土人情,和已经濒临消失的艺术形式、生活方式,以及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冲撞,来反思、号召传统文化的传承。传达出进一步培育打造文化品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品牌培育、传承发展的理念。
Day 7 现场教学之区域特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天生三桥景区)
12月7日,培训班到达武隆县天生三桥景区实地参观学习,天生三桥拥有罕见的喀斯特自然景观,包括溶洞、天坑、地缝、峡谷、峰丛、高山草原等,形态全面;兼具丰富多彩的度假、休闲、娱乐、运动项目,以及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2011年,它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
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其次,旅游活动本身是一种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相互接触的活动。再次,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已逐渐成为科学技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最后,旅游业对于该地区国民经济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解决了社会中就业的一大难题,降低社会治安事件的发生频率。增长了当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触和交往,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
Day 8 现场教学之旅游脱贫及乡村振兴(石柱县中益乡)
12月8日,培训班到达中益乡实地参观学习,先后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曾视察过的中益乡华溪村偏岩坝乡村旅游示范点、初心广场、坪坝村向家坝、一秋堂扶贫车间等地,并详细参观、了解中益乡在发展乡村旅游、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时代文明实践、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情况,深刻认识到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尤其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帮扶集团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模式值得借鉴学习,要将发展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带回去认真吸收消化,积极主动做好旅游与扶贫有效衔接,共同推动两地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Day 9 现场教学之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丰都鬼城)
12月9日,培训班到达丰都鬼城景区实地参观学习,丰都鬼城旧名酆都鬼城,古为“巴子别都”,东汉和帝永元二年置县,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位于重庆市下游丰都县的长江北岸,是长江游轮旅客的一个观光胜地。丰都鬼城又称为“幽都”、“鬼国京都”、“中国神曲之乡”。鬼城以各种阴曹地府的建筑和造型而著名。鬼城内有哼哈祠、天子殿、奈河桥、黄泉路、望乡台、药王殿等多座表现阴间的建筑。
游客通过游前想象和在场映像共同对丰都鬼城旅游要素进行组织,形成了包含鬼城旅游吸引力和鬼城氛围感知、鬼城文化认知以及正负面情感意象的丰都鬼城文化旅游意象结果,由此可为丰都鬼城旅游发展问题认知提供新视角,为其营销管理和旅游开发方向提供理论参考和启发建议。
Day 10 现在教学之红色旅游的打造和创新(红岩村)
12月10日,培训班到达红岩村实地参观学习座谈,红岩村是红岩村13号、曾家岩50号、桂园、《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等革命纪念地,以主馆设在红岩村而得名。它们都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动基地,是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
红岩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实可靠根基,使我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爱国、奋斗、团结、奉献。
在这次培训中,昌都市旅游系统的学员们一路仔细听、认真看、专心记、用心学。通过这次培训,一是理论水平有提高。学员们在专家教授的讲课下,对旅游景区的品牌定位、服务质量与游客体验、旅游开发与运营模式创新、乡村民宿管理运营、旅游行业发展、全域旅游规划、景区运营管理、管理变革与旅游业创新驱动发展有了进一步了解和提高。二是思维观念有拓展。通过学习考察学员们在景区管理运营、文旅产业发展、文创产品开发、智慧景区建设、景区宣传营销、康养业态发展、景区发展如何带领本地百姓增收致富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三是素质能力有深化。通过学习新常态下旅游经济发展,提升了昌都市旅游管理人才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广、游客服务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培训以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方式进行,在此次培训中昌都市旅游管理从业人员开拓了眼界、学习了专业知识,并提升了综合素质,助推昌都旅游产业和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四是昌渝两地文化旅游交往交流力度有加强。通过两地文化旅游干部的交流、座谈,促进了两地文化旅游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和相互提高,深化了对口援藏合作的新方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